此前有很多声音表示,app剪辑软件不好“独活”,其意思是,在互联网巨头纷纷下场的情况下,需要背靠大树方能存活,有的是被收购,有的则是创建独立品牌身份,这反而加速了市场抢滩力度。从产品类型上来说,第三方的视频剪辑产品出了“剪影”,但进阶化的使用场景爆款还没有出现。
巨头下场,真的没有第三方工具软件的生存空间了吗?
巨头下场 游戏结束?
谈第三方工具软件突围前,先破除一个核心误区:互联网巨头下场,游戏结束。
前几年O2O大热时,巨头集体涌入又纷纷退出就是实在不过的打脸例子,在当下热门的社区团购领域,除了互联网巨头,也产生兴盛优选、十荟团等独角兽企业。
对于视频创意工具赛道而言,巨头入场也不是可立即定性的是非题。
巨头入场,确实会加剧市场竞争,给第三方工具软件带来压力,但巨头或者说平台方做视频剪辑工具,长短板都很明显。
具体短板表现在:
第一:面临商业变现难题。
目前互联网巨头推出的视频剪辑工具中,仅剪映进行了相对有声势的商业化变现推广,但相比其持续性的补贴、奖励来说,其变现收益只能算是杯水车薪。
在视频创意工具业务未盈利之前,其成本支出将增加企业的运营负担,也会影响产品的升级迭代进度。
第二:存在用户多元应用场景需求与单一工具需求难覆盖的矛盾。
互联网巨头做视频剪辑,醉翁之意不在酒,本质是希望通过视频剪辑工具解决原创内容短缺和用户激增的矛盾。
这就决定其产品带有鲜明的视频平台特色。
电商场景的不一定适应社交娱乐场景,娱乐化场景不一定适合商业场景。
但目前大多数创作者,并不局限于单一场景的应用,多元场景适配功能及资源素材一定程度上受限。
此外,目前不同平台针对作品有不同的规则。
有用户反馈,部分平台甚至会限制同类平台旗下剪辑工具Logo的露出,需特别处理才可发布成功。这无疑增加用户的操作成本。
第三:视频剪辑精细化、进阶化的需求难解决。
目前互联网巨头的产品主要面向视频剪辑小白与新手群体,这也使其产品功能总体偏向傻瓜式,重在“一键成片”。
修改参数、绿幕抠像等进阶功能缺乏,创作者即便在同一平台创作,也面临成长进阶的刚需与平台工具整体侧重基础性的矛盾。
第三方视频剪辑工具的机会在哪?
巨头所展现的弊端,正是第三方视频剪辑工具可发掘的机会窗口。从目前情况来看,至少有三大机会点。
第一个机会是优化商业模式,降低潜在用户使用门槛,增强产品下载率与复用率。
巨头拥有流量优势且目前大多数产品均采用免费模式,对用户具有较强的吸引力。
第三方视频剪辑工具大多采用付费模式或广告模式,这两种模式建立在产品品质基础上,都一定程度解决产品的盈利问题,但弊端是付费模式抬高用户使用门槛,广告模式则影响体验与留存。
如何优化现有商业模式,吸引用户,是课题也是机会点。
第二个机会是“人无我有”。
第三方视频剪辑工具可通过夯实产品性能,加强正版资源素材建设,以抢滩应用场景。
目前视频剪辑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朋友圈传播、短视频平台传播、小型商业广告、知识科普、Vlog旅拍等。
不同场景,需要的产品性能与资源素材区别较大,比如朋友圈及短视频平台传播相对短平快,音效、转场等是关键,小型商业广告、知识科普、Vlog旅拍等作品相对时间长,关键帧、文字等是关键。
目前巨头旗下的视频剪辑产品多集中于短平快、娱乐化场景,中长视频、商业化等素材支持相对缺乏。
商业化场景、中长视频在内的多元化应用,是第三方视频剪辑工具的强项,存在进一步拓展的空间。
此外,伴随新修订的《著作权法》实施,正版资源素材体系化建设也是重要机会点。
第三个机会是“人有我优”。
第三方视频剪辑工具可通过加强AI等前沿技术的应用,进一步降低操作门槛,增加剪辑效率与可玩性,赋能用户从制作到创作转变。
众多的Z世代创作者是目前视频剪辑用户的基本盘。他们对有趣、好玩、智能的产有天然的好感。
目前巨头旗下的产品集中于傻瓜式、模板化,一定程度应用了AI等众多前沿技术,但语音转文字、文字转语音等更高阶的AI应用尚未有更多拓展,第三方剪辑工具可在AI领域深入涉足,进一步提升剪辑效率与可玩性。
布局期,争夺用户成第三方工具突围关键
把握住正版资源素材、AI、商业模式这三个机会点,第三方剪辑工具将有较大机会在未来的市场竞逐中占据一席之地。
市场层面,目前部分第三方剪辑工具也正在朝着这些方向发力,在这三个方向中,商业模式是最具挑战的部分,无论是用户付费模式还是广告模式都有突围的难点。
比如是否开放功能、是否将广告模式转变为半收费等等,这些均牵一发动全身。
不少业内人士认为,商业模式优化是最难也是最具红利效应的部分。
当前,国内视频剪辑还处在布局期,有规模巨大的潜在用户待挖掘。
从产品类型上来说,轻量化的视频剪辑产品出了爆款“剪映”,但进阶化的爆款尚未出现。